close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二十七日發表一份大型研究報告,指出全球約有二十%脊椎動物面臨滅絕威脅,從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和兩棲類等動物長期以來的趨勢觀察,滅絕可能性增加的動物,以每年平均五十二種的速度增加,若非已採取若干保育措施,情況可能更糟。
IUCN的一百七十四位專家,對將近兩萬六千種被其列入紅色瀕危名單的脊椎動物進行分析後發現,哺乳動物數量減少二十五%,鳥類減少十三%,爬蟲類減少二十二%,兩棲類減少四十一%。科學家還發現,三十三%的「軟骨魚」(鯊魚、魟魚、灰鰩等),以及十五%的硬骨魚生存受到威脅。
報告執筆人之一、哈佛大學生態學者威爾遜說:「脊椎動物的生物多樣性正受到侵蝕。瀕危名單上的一小步,就是物種走向滅絕的一大步。而且,這還只是當前全球物種滅絕災難的冰山一角。」
許多科學家相信世界正經歷「第六次物種大滅絕」,而當前野生生物滅絕的速度,為六千五百萬年前恐龍滅絕以來所僅見。前述報告發表的時機,正值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次締約國大會在日本名古屋舉行之際,這場大會的目的就是呼籲採取新的全球行動,設定二十個可量化目標,阻止地球上的動植物生命消失。
IUCN報告指出,東南亞地區消失的野生物種最多,原因是當地農業擴張,且濫伐及燒墾情況嚴重;此外,瀕危生物還受到外來物種入侵的威脅。
此外,IUCN也列舉透過保護行動而成功降低滅絕危險的六十四個案例,認為只要付出適當的資金與努力,就能阻止生物滅絕。IUCN認為,大多數動物數量的下降是可逆轉的,但在十六%的案例中,那些受到威脅的物種最終完全滅絕。
文章來源: 自由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